当前位置:首页 > 但启预言简讲(小迟长老) > 正文

但启预/言简讲|第136讲 从中世纪到末时代

注:第128-136讲属于第37课内容【余民教会的历史根源】

第128讲 余民教会的历史根源

第129讲 先知以诺的时代

第130讲 从亚当到挪亚

第131讲 从闪到亚伯拉罕

第132讲 迦勒和约书亚

第133讲 从以利亚到但以理

第134讲 从以斯拉到耶稣降生

第135讲 初期教会的犹太信徒


第136讲 从中世纪到末时代

(音频比文稿内容更丰富)

中世纪的余民

按照启示录中七教会的预言情况来看,到了推雅推喇教会时期,出现了罗马教,又是一个大背道的黑暗时期,那么在这样一个信徒灵性普遍堕落的情况之下,上帝有没有保留一班余民呢?我们知道,与罗马教同时存在的还有旷野的教会,他们正是当时代余剩的儿女。 

在《善恶之争》第4章中提到“瓦典西人是欧洲最早翻译圣经者之一。在宗教改革运动之前数百年,他们已经有自己语言的圣经译稿。他们所有的乃是最纯洁的真理,他们之所以成为罗马天主教仇恨和逼迫的对象,正是为此。他们声称,罗马天主教会乃是启示录中叛教的巴比伦,于是他们冒了性命的危险,起来抗拒她的腐化影响。”这里说,瓦典西人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看出,启示录中所说的巴比伦是指着罗马天主教。他们在预言之灵的引导下,正确地解释了启示录的预言。当然,后来兴起的宗教改革家们更是如此,他们都毫无畏惧地指控罗马教的错谬,而改革家的工作正是让人们的思想和敬拜回归到圣经里面去。 

【特征之一】逃到旷野以及所有坚持真理的人是少数的。 

【特征之二】他们靠上帝恩典悔改并遵守上帝诫命。 

【特征之三】他们在预言之灵启示下明白启示录预言。 

【特征之四】他们积极传扬上帝的救赎计划。 

【特征之五】时代信息:他们向当时的人说明,罗马教已经背离圣经,应当单纯地相信圣经真理。

末时代的余民

因着宗教改革运动诞生了改正教会,但是改正教会后来却呈现了昏睡和停滞的状态。一直到了非拉铁非教会时期,上帝在世界各地兴起了许多大有能力的仆人,教会从沉睡中逐渐苏醒了过来,并且有了普世性的宗教大奋兴。而正是在非拉铁非教会时期结束的公元1844年秋天,上帝拣选了怀爱伦作先知。从此之后,末时代的余民教会开始出现了。在《善恶之争》第38章中提到“在每一个世代中,上帝都曾差遣他的仆人在社会上并在教会中斥责罪恶。但人们总喜爱听一些悦耳的话,而不肯接受纯正赤诚的真理。许多改革家在开始工作的时候,曾决定用极审慎的方法去抨击教会和国家的罪恶。他们盼望能用一种纯正基督徒生活的模范来引导人归向圣经的真理。但是上帝的灵竟临到他们如同临到以利亚一样,激动他去指责暴君和逆民的罪,他们不能自禁,不能不传圣经明言的真理——就是他们本来不愿意讲的道理。他们乃是被迫去热心传扬真理和那临到众人头上的危险。于是上帝所传给他们的话,他们便毅然决然地讲了出来,叫人们不得不听到警告。第三位天使的信息也必这样传开。及至这个信息以最大的能力传开的时候,上帝要用卑微的器皿为他作工,他要引导那些献身为他服务之人的意志。这些工人的资格多半出于圣灵的恩膏,而少由于学校的训练。大有信心和恒切祷告的人要受激奋而以圣洁的热忱出去宣讲上帝所交给他们的信息。巴比伦的罪恶都要暴露出来。那用政治权力来强迫人遵守教规的可怕结果、招魂术的侵入、教皇势力的潜长急进——这一切事实都要被揭露了。因了这些严重的警告,众人就要深受感动。成千上万从来没有听过这样道理的人这时就要倾听了。这里说,真理必然要传开,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许多人接受这样的真理。 

赛10:20-23 到那日,以色列所剩下的和雅各家所逃脱的,不再倚靠那击打他们的,却要诚实倚靠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所剩下的,就是雅各家所剩下的,必归回全能的上帝。以色列啊,你的百姓虽多如海沙,惟有剩下的归回。原来灭绝的事已定,必有公义施行,如水涨溢。 

这里说以色列虽多如海沙,但是唯有剩下的归回。这句话含有双关的意义,它既是指基督第一次降临时的情况,也是指基督第二次降临前的情况。基督第一次降临时,有少数的以色列人悔改归向上帝。那么当基督第二次降临之前,也有少数的人愿意持守圣经纯正真理并传扬。 

【特征之一】末时代的余民是少数的。 

【特征之二】他们靠上帝恩典悔改并遵守诫命。 

【特征之三】他们拥有“预言之灵丛书”对圣经的启示,并且末后还要迎来晚雨圣灵的沛降。 

【特征之四】他们宣扬永远的福音。

特征之五】时代信息:他们传扬三位天使的警告。

本课内容结论

启示录14章提到了永远的福音,也就是永不改变的福音,它是从起初传扬的时候直到末后从未改变过的。那么,永远的福音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传呢?不是从两千年前耶稣降世的时代,确切地说,应该是在大约六千年之前,也就是在亚当的时代。在这六千年当中,传扬这个福音的正是历世历代的余民。永远福音的传扬并不是单程赛,而是一项接力赛,而我们正处在接力赛的冲刺阶段,我们是最后的一棒,在我们的身上肩负着最后的使命。

此文经授权发布

6